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浙江教育报》:徐迅-烟火人间师者心

发布时间:2025-09-12    人气:

刀工深处是严谨,火候微妙见分寸。他说:“教育的温度,可以透过一道道菜的香气传递出去。”

他是浙江工匠,是中国烹饪大师,是国际技能赛事裁判,但在所有身份之中,他最看重的,始终是“老师”。从教36年,他说:“师生关系,从开始的那一刻便直到永恒。”

世人总说,得遇良师是学生之幸。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专业教师徐迅而言,他由衷地感谢这些年轻人。他说:“遇见学生是我的幸运,他们让我的生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味中窥道,膳里知文

烹饪专业除了教做菜,还能教什么?“让学生透过锅碗瓢盆读懂文化,从煎炒烹炸感悟人生”,这是徐迅的执教理念。在他的课堂上,最重要的教材是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徐迅深信,一个顶尖的厨师,不能只有“知其然”的技艺,还必须有“知其所以然”的文化底蕴。

徐迅的烹饪原料第一课,是从诵读二十四节气开始的。在学生背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时,徐迅会告诉他们,节气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代表,顺应时令选取食材,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念,更契合现代营养学的科学认知。徐迅亦擅长用古诗词引导学生领悟“不时不食”的饮食智慧:“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充满诗意的课堂令学生多年后都难以忘怀。

在教授杭州代表菜西湖醋鱼时,徐迅不急于示范刀法火候,他会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湖心亭看雪》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意境,感受杭州这一城山水浸润入馔的饮食美学观。下课后,一名学生感慨道:“鱼要临渊而得,人要临事而静。”徐迅欣慰地笑了,看来学生的收获已不止技术。

这份为学生烹制“文化底味”的能力,源于徐迅自身的深厚学养。讲台下的他,感性而沉静,是一位热爱文学与哲学的思考者。他喜欢把生活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他曾在随笔中写道:“1988年,三堡,17亩的校园里,一个少年悠然哼唱着‘树下的梦知多少……’”

那一年,徐迅在浙江省旅游学校(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就读,因为综合素质优秀,被学校选派去南京旅游学校学习淮扬菜,后来留校成为中式烹饪专业教师。2000年,徐迅敏锐察觉到杭州国际化进程加速对西餐人才的巨大需求。他向学校提出创建西餐专业的设想,并毅然放下熟悉的中餐领域,先后赴三亚、北京等地酒店脱产学习西餐烹饪。尽管转型西式烹饪专业教师,徐迅始终告诫学生:“中餐是根。”西餐专业的学生也要从中餐学起。他坚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东方文化底蕴,有如此功底,不论中餐还是西餐的菜品创新便不再是无源之水。

这种文化自信,也让徐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出海的积极推动者。他多次赴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交流,用一口锅征服世界味蕾。他还有许多中西融合的创新巧思:用雪莉酒替代黄酒,做出让外国主厨追问配方的东坡肉;用杭州景阳观酱瓜取代德国酸黄瓜,制作出令西方食客惊艳的鞑靼牛肉……

让徐迅自豪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也感染着外国学生。去年,徐迅带领塞尔维亚交换生玛塔参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玛塔被中国厨师“一把刀走天下”的行云流水深深吸引,今年她又来到学校继续深入学习中国烹饪,立志成为中国美食的国际传播大使。

烟火里的育人经

“回望36年职教之路,学生仿佛是世界上另一个我,他们的快乐、遗憾或不知所措,我都懂。”这是徐迅的肺腑之言。“另一个我”的共情,让他把师者的责任化作春风化雨的日常,陪伴一届届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扎根行业。

因为自己在初学厨艺时被灶台蹿起的火烫伤过手,徐迅在教学时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安全保护。他把教学灶台改造成可升降式,并开设职业健康安全课程,告诉学生作为劳动者该如何保护自己。“人是第一位的,不能让对这份职业有热情的孩子受到伤害。”

徐迅总是对学生说:“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着,手机号永远不会变。”他曾在晚上11点被铃声唤醒,电话那头,是一名新生急切又认真的声音:“徐老师,马乃司(一种西式酱汁)为什么一定要用白醋?不能用我们浙江的米醋吗?”这个问题,在旁人听来或许简单得不值得深夜打扰,但徐迅却听得眼中带笑,他知道这是学习到忘我了。他耐心地解释白醋是为了保持酱汁的颜色,又鼓励学生:“如果你想创新,先要把传统学好,以后你可以试着用柠檬甚至米醋来代替。”这个执着于马乃司配方的女孩,后来凭借着自己的认真劲头,成功获得迪拜知名酒店的工作机会。

那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倾听着学生们学业与生活的百味,也见证了他们从青涩学徒到米其林厨师的成长之路。徐迅对学生的爱,超越了简单的师生情谊,而是一种近乎父辈的守护。2011级学生孙慧煜直言:“徐老师就像我的父亲,我人生中重要的每一步,都有他的托举。”这个从东北远道而来的男生,与徐迅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实习期间,徐迅让他在自己家中吃住;去国外出差前只有帆布包,徐迅拿出自己的行李箱递给他……

“学生喜欢喊我‘迅哥’,一声‘迅哥’,一生担当。”徐迅笑着说。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每当得知学生碰到困难,徐迅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徐迅也成了更多孩子的“迅哥”,多年来,他一直默默为中西部地区捐资助学。

对于那些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徐迅会创造一切机会把他们推向更大的舞台。2017级学生阎晗早在中职阶段就已展现出烹饪天赋,在徐迅看来,他是一块亟待精雕细琢的璞玉。大学期间,徐迅与阎晗一起研发新菜,制订比赛计划,看过无数星光,获得累累金牌。“我们俩把大半个中国都比遍了。”阎晗说,“曾经整整半年都在外面比赛,徐老师和我相处的时间比和他儿子都长。”阎晗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了徐迅的同事,他们并肩追逐更高的梦想。

2024年春节前夕,徐迅和阎晗带着300多公斤的行李飞往德国,参加第26届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比赛前一天,他们彻夜进行赛前准备。“德国的冬天非常冷,我们还要开着冷空调给菜品挂胶,房间里放不下,就到院子里做。”阎晗回忆道,“菜的每一道缝里都要有胶,很费时间,我们熬了整个通宵。”饱含中国元素的精湛作品彻底征服了裁判,当“金牌!阎晗!”的声音响起时,徐迅一手举着相机,一手挥舞着国旗,从观众席冲向领奖台。这一刻,这对师徒、“战友”又一起圆了一个梦。

守杭帮,开新路

当网上流传着“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说法时,徐迅想为杭州饮食文化的传播做些事情。“我们不能只抱怨别人误解杭帮菜,而要让人看到、吃到、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杭州味道。”徐迅说。

他联系了深耕杭州餐饮多年的优秀毕业生们,在2021年成立了杭州市厨艺协会,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比赛等,探索杭帮菜的传承与创新。2023年,在政府和厨艺协会的支持下,浙旅职院开设了杭帮菜传承人定向班,学生不仅在校学习,更进入杭州各大知名餐厅一对一拜师学艺,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

机遇随着杭州亚运会而来,徐迅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编纂一本代表杭州餐饮水准的中英双语版菜谱——《食在杭州·亚洲精选菜品5000道》。那段时间,徐迅带着师生团队和出版社编辑一起奋战。各家餐厅提交的资料格式不一,他们需要逐一核对、统一标准、翻译校对。徐迅就坐在排版人员身边,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当我们把这本600多页的书放到亚运场馆的那一刻,比骄傲更多的是期待。”徐迅回忆道,“期待大家通过这本书,看到杭州的美食,以及背后的杭州饮食文化。”

8月底落幕的杭州市第三届创新菜大赛呈现了一场杭帮美食盛宴。徐迅带着学生参与了赛事筹备的各个环节,“比赛不仅让厨师们展示风采,对学生来说,走出教室、走出厨房,亲身感受业界高手的切磋,是很有收获的”。

“帮助学生”是徐迅成立厨艺协会的另一个初衷。“我想和餐饮业界多交流,也是想拜托他们帮帮我们的新手厨师,让新手厨师能够走得更远。”每到毕业季,经常有学生来找徐迅帮忙推荐实习或就业单位,徐迅会耐心地帮他们分析职业规划,为他们铺路搭桥。

接下去,徐迅还想做一件事。“我想做一个跟踪,看看我们的毕业生在行业里面,会在哪些方面发展良好,哪些方面遇到瓶颈,我再对症下药。”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好奇品尝过四海珍馐的徐迅,最喜欢的一道菜会是什么。“家乡的雪菜肉丝黄鱼面,不需要过多的烹饪技巧,把黄鱼扔到面汤里就好。”徐迅补充道,“简单,落胃。”记者也想用两个简单的词来形容在采访中感受到的徐迅,那就是善良和真心。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9/12/content_65823.htm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