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圆满结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12名师生组成的“语润天山·旅韵浙疆”实践团,以“文旅+推普”的创新模式开展志愿服务,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助力当地文旅发展,为边疆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聚焦语言痛点,设计趣味教学方案,通过情景演绎、模拟导游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在玩中提高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30余名学生普通话发音准确率从60%提升至85%,20余名学生成长为能流利讲解家乡美食的“小导游”。此前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的新疆第五师八十八团学生阿丽娜,如今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家乡。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语言能力的进步给孩子们插上了自信的翅膀。
实践团策划系列文旅研学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孩子们走进三文鱼养殖基地,看到1000吨年产量的现代化养殖车间;深入黑小麦基地,了解到900吨左右年产量背后的增收故事。“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成果,回到家就拉着大人讲‘家乡有多厉害’。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心中自然地完成了从‘读家乡’到‘爱家乡’的转变。”八十八团文广中心工作人员王帆感慨道。
同时,实践团还策划了两场民俗体验活动,吸引400余名参与者。在达瓦孜表演、民族舞互动的欢腾氛围中,浙疆青年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此外,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发掘当地旅游资源。团队拍摄500余张风光照,制作10部宣传片,在网络平台获得8万多播放量,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旅游知名度。某民宿预订量增长39%,民宿主人拿着手机兴奋地展示预订信息。这种“推普+文旅”的模式,既解决了语言沟通的痛点,又挖掘了当地旅游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实践团离开时,孩子们用普通话唱起了改编歌谣:“浙疆的桥,语言搭成;家乡的美,我们来讲……”正如八十八团学校校长马兰所说:“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普通话,更是让边疆孩子看向世界的窗,是连接浙疆情谊的桥,这种青春力量必将在边疆振兴的路上持续发光。”
原文链接: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f7bdeab02ebe47deba9f1103e9b11347